莲花池街道昌茂社区位于吕梁市区南部,毗邻客运总站,辖区小区沿龙凤南大街和碧水路而建,共有七个小区,大部分属于底商住宅楼,人口3590户,8640人。因为与马茂庄社区接壤,所以有明显的城乡过渡性特点,社区之间出现混合及交融,人口结构复杂多样,两个安置小区居民延续原有的社会习俗及生活习惯,行为随意性大,不愿受规章制度约束,加之吕梁客运总站周边人员流动性大,租户多、群租现象突出,给社区治理带来挑战。
近年来,昌茂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高起点谋划、高站位推进的战略眼光,执笔“两大”治理体系、“三项”共建机制、“一心”为民理念“231”工作法,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守正创新,提高社区治理水平。
一、织密“两大”治理体系,实现居民的事有人管
一是织密组织体系。社区共建立了7个小区党支部,选拔政治素质好、服务意识强、能力优、威望高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真正做到把优秀的人选出来,把合适的人选得上,其中,有2名是退休干部,1名是原来当过村支部书记,经验非常丰富,其余4名为在职党员小区党支部书记也会认真摸清各小区党员信息,按照自管、在职、流动、退休分类登记小区党员台账。同时,实现了小区党群服务站阵地全覆盖,并同步建立业委会(物管会)和物业党支部,建立了1个业委会(宏泰紫城小区业委会)剩余6个小区为物管会,5个有物业得小区也全部成立物业支部,推动小区党支部、物管会、物业管理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目前,龙凤嘉园小区和宏泰小区运行特别好。我们也健全完善了小区组织架构,以“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员”的五级架构体系,延伸党的触角,实现党的领导全覆盖。
二是健全网格体系。依托网格化管理,科学合理划分14个网格,根据户籍人口、流动人口、管辖面积、居民区楼群、驻区单位、商铺等不同点位再细分出460个“微网格”、配备网格助理员14名,网格联络员460名,通过“红色网格”等方法路径,持续健全“民意收集、民情恳谈、为民办事”网格员常常为居民帮办代办一些事项,得到居民的高度认可,接下来,我们将探索多网合一,将网约配送员和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等融合进来,全面提高网格管理服务水平。针对群众关心的社会保障、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热点问题开展宣传活动80余次,推动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有效延伸网格治理触角。
二、建立“三联”机制,最大限度凝聚治理合力
一是搭建说事议事平台,将社区居委、物业公司、业委会(物管会)有效结合搭建居民说事议事平台,实现组织联建、工作联动、要事联商、效果联评。社区层面和小区层面都组建了说事议事机构和领导小组,通过“社区+小区”、“社区+机关”、“社区+企业”等方式,开展说事议事会等联系群众活动60余次,对住宅小区存在突出问题进行“会诊”,解决小区问题40个,协调处理邻里纠纷、物业矛盾等12起,居民满意率达86%以上,架起群众与街道沟通的桥梁,使民主协商的渠道作用得以充分展现。
二是深化党建联建,结合“四双”机制,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与报到单位开展共建服务,与驻地单位开展党建联建,如中国银行与龙凤嘉园小区党支部、检察院党支部和检察院小区党支部等通过联建,不断提升党建价值创建能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区治理。
三是推行居民积分制管理,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积分为媒,共建共享的“全域全员”积分治理体系,也就是将积分制运用到社区治理每个角落,延伸到每一个人,使这种模式与小区支部运行、居民自治、商户管理等深度融合,通过吸纳全员积分对象,探索多元运用机制,创新多种赋分兑换模式等多种手段,用“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全面调动社区每个组织、每名成员的积极性,提高社区的基础治理能力。
三、践行“一心”为民理念,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一是标准化建设阵地,采取去办公化、行政化的举措,高标准打造了集妇女之家、儿童之家、人才驿站、老年大学、多功能排练室等多个服务于小区居民文化娱乐的活动场所;二是细微化提供服务,把社区(小区)党组织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组建“乐邻志愿服务队”“蒲公英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法律援助服务队”等7支队伍,为辖区居民群众长期开展“爱心义剪”“爱心医疗”“爱心敬老”“爱心速递”“法律援助”等多系列服务,将“爱心帮到家”服务精神贯彻到服务人民群众的方方面面。三是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将吕梁市爱邦社会关护服务中心引进我社区,统筹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进行关爱社区一老一小、家庭婚姻辅导等活动,提升居民幸福感。
四、用心用情做好新就业群体治理服务工作
一是夯实工作基础,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新就业群体数量大、覆盖面广、流动性强,针对以上特点,社区探索有效途径,摸底排查,了解底数,其中,社区居民中有新就业群体91人,其中,货车司机67人,快递员9人,网约配送员2人,网约车司机10人;服务本社区的新就业群体有15人,其中网约配送员7人,快递员8人。二是用心用情做好暖心服务。转变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站内配备桌椅、饮水机、应急药箱、便民雨伞、充电器等便民设施,为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服务。同时,利用传统节日等对新就业群体进行慰问,并通过座谈会和说事议事多种模式征求他们在驿站建设、服务保障、基层治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切实了解他们的心愿与困难诉求,为今后社区进一步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更加丰富、贴心的服务开出了“良方”,也为新业态群体的工作与生活注入了“红色暖心动能”。三是坚持共治共融,推进社区治理全方位参与。建立双向服务机制,以南关安置区散户区为试点小区,探索新就业群体融入网格,与网格员资源共享,互帮互助,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效、志愿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在矛盾隐患上报、安全宣传中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