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社会工作部长会议提出,要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畅通听取意见建议渠道,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引导各方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是基层党组织通过搭建协商平台、引导多方主体有序参与、统筹协调各方利益诉求,实现治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方式,推动基层治理从“单向管理”向“共建共治”转变,有效回应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强基层群众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可以说,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协商落地落实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从实践来看,在开展基层协商过程中,如何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是备受关注的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

激发基层协商的内生动力



面对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群体日益多元化,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纠纷复杂的现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协商中的桥梁作用,引导居民理性表达诉求,建立公共性的协商治理平台,参与制定共同的集体行动规则,是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的重要体现。有些地方把党的领导和议事协商有机融合起来,探索“党建+多方议事”等形式,对居民的议事协商能力进行赋能,打造党组织领导下政府与多方社会力量共商共议的新局面。有些地方以“党员+专家”形式引入专业力量,如邀请法律顾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参与基层协商过程,切实提升基层协商的政治性、专业性和可行性。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

完善基层协商的制度规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层党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体系逐步完善,这是党的意志自上而下得以贯彻的重要保障。不少地方探索了一套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联动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居民代表等多方主体议事协商的机制,“一核多方”的治理架构有效回应了“众人的事情如何商量着办”的核心议题。党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助推基层协商在议题征集、程序规范民主、决策执行和监督反馈等环节形成治理闭环,确保协商程序规范化、透明化,协商结果有回应、可落地。面对协商事项的多样性和差异化,“党建+协商”的形式、载体和机制日益丰富多样,楼栋“微协商”、社区议事会、街道联席会等协商场景,以及“红色物业”“三事分流”“民生圆桌会”等品牌化协商样本不断涌现。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工作优势

拓宽多方主体参与议事协商的渠道



党组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断催生出“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的协商实践。在陌生人社会中,个体如何形成一致的集体行动?各种家门口的、具象化的协商平台正成为党组织动员居民参与、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载体。“邻里议事厅”“板凳议事会”等实体化的协商场景,便于居民利益诉求的集中化以及公共治理目标的达成。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应用于基层治理,基层党组织把群众有效组织起来,通过微信群、小程序等形式,积极开展“云协商”“云票决”等基层协商实践,不仅降低了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门槛,更有效解决了年轻人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渠道不够多、积极性不够高的难题。近年来,不少地方探索的特色品牌活动,如“社区治理金点子大赛”“居民提案制”“晴雨工作室”等项目,不仅大大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更彰显了基层党组织的动员力和凝聚力。  

以党建引领基层协商落地落实,推动“一核多方”协同治理的格局逐步形成,协商治理也逐步成为基层善治的“金钥匙”。“请你来协商”“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等基层协商品牌的打造,大大增强了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将协商结果转化为具体工作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完成时限和考核标准,进一步体现了党建引领基层协商逐渐规范化、秩序化,提升了党组织在协商治理中的引领性。数字赋能基层协商的各项改革,不仅有效提升了基层协商覆盖面,更有助于重塑基层治理的流程和机制。党组织领导基层协商的改革创新,将持续推动基层治理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深刻转变,逐渐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