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辉游记】吕梁国宝系列①千年古刹安国寺


吕梁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遍布于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迹有如镶嵌于吕梁历史长卷中的颗颗明珠,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据史载,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吕梁境内已发现5421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各朝代文化遗存。吕梁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遗存了至少405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据统计,吕梁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为5826处(全省排名第五),包括古遗址1318处,古墓葬609处,古建筑3033处,石窟寺及石刻7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39处,其他55处。吕梁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3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25处。

行走大美吕梁,探访名胜古迹。一路走来,我用脚行走,用眼审视,用脑挖掘,用笔记录,用心推介,用情歌颂。每一次行走的美丽邂逅,总有意外的惊喜与发现,别样的体会与感怀,心灵的陶冶与热爱。“爱我吕梁”之情与日俱增,“扬我吕梁”之名由衷欣慰。“吕梁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让我顿开眼界,触目感怀;令我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近年来,行走吕梁,我对吕梁现有3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地探访,观赏品读,拍摄记录,撰文传承,从今天起,我将以【吕梁国宝】系列推文,以飨读者,让我们携手共赏吕梁国宝,共话吕梁人文,共讲吕梁故事,共谱吕梁新篇。



安国寺,原名安吉寺,位于离石区西南10公里处乌崖山麓。据碑载,安国寺始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年),曾为唐代宗女昌化公主食邑地。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有镇西人王公佐在安国寺山顶筑寨,称“安国王”,随改名“安国寺”。金、元、明历代皆有修葺,至今已有1387年的悠久历史。安国寺以其形胜殊异、风景优美著称。



壬寅之年,初夏时节,再次走进安国寺,放眼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美丽画卷渐次展开:四围山峦翠绿,绝壁悬崖,群山环抱,松柏丛生,郁郁葱葱;依山设建,亭台楼阁、殿宇禅房,错落有致,比比相连,绿树丛中,隐约可见。令人惊奇的是:突兀石上,忽生怪柏,盘根外露;嶙嶙怪石,异状万千,如伏如蹲,如走如奔;石林之间,野草山花,遍地生长,如锦似绣,竞相争艳;幽幽寺内,水源丰富,泉流不息。



漫步古寺,观赏品读,原来寺主院分上下两层,偏院分内外两进,共四处院落。从西向东依次有山门、牌楼、于中丞公生祠、佛殿(前院主建)、于清端公祠(偏院主建)、读书楼、莱公别墅、于中丞公生祠(于来公祠)、莱公别墅独立成院。公别墅东南山有一座七层砖塔。佛殿西侧为地藏王菩萨殿、东侧为文殊菩萨殿、南侧为铜塔楼。另有存碑12通,石狮2尊,摩崖石刻1处,石碣10方等。2001年6月25日,安国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雄宝殿是元代的建筑,多处还留有唐代的遗风。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五踩斗拱,中间花拱,单檐悬山式木结构建筑。殿内供奉着三尊高大精美的三身佛,高达4.8米,造型独特,栩栩如生。

位于大雄宝殿前的铜塔楼,建寺之时,唐太宗以佛牙二枚赐与昌化公主,置铜塔贮之,此铜塔楼为当年供奉、贮放佛牙之处。铜塔楼为重檐歇山顶,二层木构建筑,上下层四周有围栏,有木梯可攀登上楼。下又有暗室三间。从建筑角度看,铜塔楼无论是从规制、位置上看,都要高于大雄宝殿,这里是安国寺的最重要建筑。

在宝殿两旁,有60平方米的明代佛传壁画。采用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色彩明快,形象生动。

钟鼓楼为单檐歇山式建筑。砖塔为宋式须弥座密檐塔。



在寺院后100米处的石崖下,有莱公别墅。据说这是于公的孙子于准在雍正丙午年,就半山石壁天然形成的庞大石崖下修筑而成。其地势险要,景色奇特,构筑精巧。

寺前面临深谷,叫瞑之谷。这里清泉汩汩汇为细流,其下有八角琉璃井,上有千仞绝壁,悬崖飞瀑,遇上雨天方见水帘垂挂,十分壮观。

在绝壁半腰,有20平方米人工凿成的石室,石壁上刻有龙、虎、山林、野趣等大字,还有永宁州知州王继贤亲笔书写的山寺石室文。据说这个石室,是于公之子于廷翼修筑的,同时还凿通石壁作为石窗。



偏院又称清静处,这里有于清端公祠,楼上是关帝阁。

后院古刹禅院,环境幽雅,就是于成龙的读书楼。清初,于成龙曾在此苦读六载时光,素衣斋食,清心寡欲,吟风沐雨,致学经典,立志吾儒治经须惜分阴以励其学,以读书宜明行术,不图虚声以盗名誉为读书之目的、人生之理念,为他后来20多年仕宦生涯中一直坚守廉政勤能的品行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清雍正五年(1723),于准为缅怀纪念祖父于公在山寺读书的经历,将于公当年读书的地方,加以修缮,并题诗刻碑为记。据碑载:“清端北溟公少年读书其地,与寺僧纯天师”朝夕讲论”、我州名胜,山寺庙为最。先清端公肆业与此,凡所交游皆一时知名士。寺中还建有于成龙祠堂和于氏宗祠。立于寺内读书楼的碑记可以考证。



漫步寺院,我在聆听牡丹仙子传说故事同时,怀着崇敬之情,边观赏边品读。在此我与于公灵魂相遇,我被于公廉政事迹深深感染着。我想,于公精神并没有离我们而远去,它将伴随着古刹的阵阵钟声,浸润着我的心灵。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吕梁市方山县)人。谥“清端”、赠太子太保。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于成龙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他怜贫苦、抑豪强、治盗贼、赈灾荒、清杂派、平冤狱、肃吏治,为官一任,流惠一方,被百姓称为“青天”;他箪食瓢饮,淡泊自甘,数十年如一日,位愈尊而操守愈厉,志节弥坚。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清廉的一生,深受百姓爱戴,被康熙黄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闻名天下。

千年古刹安国寺曾孕育了清官于成龙成为一代“时政英才”,而“一代廉吏”于成龙又使清雅古刹安国寺名扬四海,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成为吕梁革命老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70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