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壶赛场上,运动员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默契的配合,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然而,在这闪耀的冰面之下,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幕后英雄——制冰师。趁着比赛间隙,记者有幸与来自首钢园区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制冰师刘博强展开交谈,一同揭开冰壶制冰背后的神秘面纱。
当清晨五点的微光还未完全驱散夜色的朦胧,大多数人仍在睡梦中时,刘博强已经开启了一天的忙碌。“冰壶比赛对冰面要求极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确保冰面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刘博强神情专注地说道。一天要修6场左右冰,每天要工作到晚上十一点多才结束,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量,却从未磨灭他对工作的热忱,每一个冰面维护的瞬间,都倾注着他的专注与执着。
在制冰工作正式开始前,前期准备工作是一场与细节共舞的严谨筹备。刘博强介绍,各种制冰工具和设备是他的得力“战友”,每一件都至关重要。从大型制冰机的复杂机械结构到小型冰刷的细微构造,都需要提前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与调试。制冰机的制冷系统关乎冰面的温度控制,冰刷的刷毛硬度影响着冰面的摩擦力调整,任何一个小部件的故障都可能打乱整个制冰计划,因此每一处细节都不容忽视。
补冰环节,堪称制冰流程中的精细“修复手术”。首先要进行8毫米到1厘米左右的补冰,这需要制冰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手感,如同为冰面精心“打补丁”,确保填补的冰层与原冰面完美融合,毫无缝隙。补冰完成后,紧接着要均匀地喷上白色的漆,这层漆不仅为冰面增添了整洁美观的外观,更像是为冰面披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大大增强了冰面的耐久性,为后续工序筑牢了坚实的基础。
在制冰过程中,喷漆和划线是最为关键的步骤,直接决定着冰面的质量和比赛的公正性。漆的配比堪称制冰师的“秘密配方”,不同成分的比例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冰壶在滑行时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喷洒时,制冰师需像艺术家创作画作般,均匀细密地将漆覆盖在冰面上,每一个角度、每一处位置都不能有丝毫疏漏。
划线工作同样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一场在冰面上绘制“精准地图”的挑战。刘博强手持专业划线工具,全神贯注,笔下的每一条线都必须宽度精准、位置无误,这不仅考验着他的技术功底,更考验着他的耐心与专注力。完成划线后,使用赛道海绵细致地划分出赛道,为运动员规划出专属的“冰上航线”。
随后进入浇水环节,这是一个对节奏和速度严格把控的过程。第一遍浇冷水,需在40—45秒内均匀完成,冷水能初步塑造冰面的基础结构;第二遍浇热水,时间要控制在35秒左右,热水能进一步细化冰面质地,让冰面更加紧实、光滑。经过多次精心浇灌,冰面逐渐达到冰壶项目所需的3厘米厚度,这看似简单的3厘米,背后是制冰师对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把控,是无数次弯腰、测量与调整的结果。
冰面平整度是冰壶制冰的核心指标之一,堪称冰面的灵魂密码。为了确保冰面平整如镜、无杂物无瑕疵,刘博强和他的团队会使用高精度的测量工具,如激光测量仪、专业水平尺等,对冰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反复测量。一旦发现细微偏差,便迅速进行调整,从冰面的各个区域入手,力求将冰面打磨至极致状态,为运动员打造出完美的冰上舞台。
幕后使命 展望未来
“我们的职责就是给运动员提供一个完美展现自身的舞台,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体验到更好的冰场、更好的技术条件。”刘博强感慨地说。一个优秀的制冰师,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技术,更要深入了解冰壶运动的特点和运动员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最适合比赛的冰面。
谈及对王营庄气膜滑冰馆的看法,刘博强满是肯定:“这座滑冰馆目前的状态相当出色,各项设施完备,冰面质量稳定,完全能满足国家队训练的要求。”他眼中充满期待,继续说道:“希望未来王营庄气膜滑冰馆能够凭借自身优势,不断引入先进的制冰技术和管理理念,持续优化冰面质量和场馆设施,让这座滑冰馆成为广大冰上爱好者的梦想殿堂,助力更多优秀运动员在赛场上绽放光彩。”(记者:张晋晋 吴泽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