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淦(1683年-1753年),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山西兴县)人。他是雍乾两朝要员,历办学政、盐务、河工等要差,官至工、刑二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史载他居官自戒八约:事君笃而不显,与人共而不骄,势避其所争,功藏于无名,事止于能去,言删其无用,以守独避人,以清费廉取。前人评价说:“嘉淦初为直臣,其后出将入相,功业赫奕,而学问文章亦高,山西清代名臣,实以嘉淦为第一人”。  

孙嘉淦 - 生平介绍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3年)出生于一个乡村小农家庭,幼年家境贫寒,白天打柴种地,夜晚勤奋读书。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参加山西恩科乡试,中了举人。同年连中进士,在翰林院任职。后又任国子监司业、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部御史、刑部尚书、直隶(河北)总督、湖广总督、吏部尚书、内阁协办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孙嘉淦自幼的磨练,使他成为了一位敢于痛斥时弊、直言上谏的政治家。1723年,雍正帝即位,孙嘉淦风骨凛凛,对雍正帝迭兴大狱,剪除皇八子、皇九子有不同政见,上疏提议三件事,劝告皇帝“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师。”意思是“对亲骨肉之亲要和睦;对苛捐杂税要除掉;对外族征伐要停止。”雍正帝看后大为不满,觉得他太狂妄,幸有雍正老师大学士朱轼在旁挺身而出为其说情:“嘉淦成狂,然臣服其胆。”雍正自己也对孙嘉淦说真话不要脑袋的胆识表示佩服,转怒为笑说:“朕也服其胆。”这样才保住了他在翰林院职位。但雍正心里仍不舒服,总想拿办他。后来终于抓住了孙嘉淦一个过失,交刑部议处。刑部领会上意说,按律当斩。雍正作为一个明君这时候体现了高明的政治手腕,又加恩免死。说:“孙嘉淦性气不好,但不要钱,可著在银库行走。”也就是让孙嘉淦不要胡说八道,因为他不贪墨,用其所长,在管钱的衙门当差。在此期间,孙嘉淦认真“行走”,与隶卒同吃住共甘苦,深得吏卒们的拥戴。

孙嘉淦任职期间勇于革除时弊。1730年,原工部经手工程无章法,官吏上下勾结、欺上瞒下、贪腐成风,使工程拖沓不前,数年不能完工。孙嘉淦就任工部侍郎后,制定了各种工部制度,重新核实规定了所用材料及运输费用,使工程建设进度有了大的发展。1734年,河东盐政开支混乱,浪费十分惊人。孙嘉淦就任后,查明实情,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压缩了开支。使原来的开支由每年一万三千两白银减少为八千两,剩余部分全部归公。同时对运城盐池进行了较大规模整修,并对蒙古运进口内的食盐划分销售地区,制定了征税条例,以利国计民生。

孙嘉淦作为封建社会的高级官吏,在审理案件中比较注重调查研究,注重实据审定。乾隆即位时,晋州(今河北晋县)有一个村中小孩被杀,破案人员没有深入走访了解,便将本村纪怀让所穿的豆汁染红的衣服误认为血衣,便对纪怀让严刑拷打刑讯逼供。纪怀让一个农民哪能忍受了这份折磨,只好承认小孩是他杀的,坐了十几年监狱,即将被处死时,孙嘉淦上疏要求缓刑。经过调查,重新审理了此案,纪怀让冤案才得以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