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拟文依据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晋政发〔2015〕55号)
二、实施步骤
(一)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
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单位)要把开展城乡环境卫生与卫生防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强化监督检查,狠抓薄弱环节,总结交流经验,建立与完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和长效运行机制,使之形成制度,常抓不懈。在市区,要集中对市场、车站、商场等人员聚集场所及背街小巷、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建筑(拆迁)工地、老旧居民区等薄弱环节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要加强对各类农(集)贸市场管理,协调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共同开展市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专项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以病媒生物防治为重点进行防控,落实好市场规范化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求。在农村,对农村宅前屋后、田间路边、河道沟渠、畜禽养殖等重点区域进行清理整治,解决垃圾围城、围乡(镇)、围村、围企、围路等五围问题,为群众营造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预防传染病流行。在企事业单位,要对单位、企业、学校的车间、宿舍、食堂等内部场所,进行大扫除、大清理、大消毒,同时发动职工群众搞好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和社区(小区)卫生。
(二)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卫生防病能力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公交广告、垃圾车喇叭及微博、微信、抖音等多种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爱国卫生运动对防控新冠肺炎、流感等传染病及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要依托社区微信群、社区公众号、社区QQ群、智慧社区客户端等社区信息平台,用好社区黑板报、标语、公示栏、LED电子屏、农村大喇叭等阵地,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使群众充分了解搞好环境卫生及个人卫生与传染病防控的关系,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在各类集贸市场的主要出入口或醒目位置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有条件的市场要利用电子显示屏和内部文化墙等载体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积极引导群众树立群防群治的大健康理念;要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村镇、进企业等行动,大力倡导良好的卫生行为和生活习惯,提高群众健康行为的养成水平。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卫生、处处讲卫生的良好风尚。
(三)科学预防扎实推进控制病媒生物工作
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单位)要广泛发动全社会开展以环境治理和药械控制相结合的病媒生物综合防制,突出集贸市场、居民小区、垃圾中转站、建筑工地等重点区域进行卫生清理,消除鼠、蟑、蚊、蝇等病媒生物孳生环境,降低病媒生物密度。要以灭鼠、灭蟑为重点,强化各类市场尤其是集贸市场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市场内规范设置防鼠、防蝇设施,疏通排水系统,及时冲洗排水沟,避免病媒生物孳生,确保重点场所设施配置到位、药物补投到位。要广泛组织群众翻盆倒罐,清理垃圾房、楼道间、地下室、车库、集水井、卫生间及易积水容器等,杀灭越冬蚊虫,采取积极措施防控媒介传染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及专业队伍、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方法,推进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服务市场化发展。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公共场所、食品餐饮经销单位和社区、村庄等开展病媒生物防治活动,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从源头上控制新冠肺炎、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四)全面推进农村改厕工作
切实加强对农村改厕工作的领导,按照《山西省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方案》的要求,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合理整合项目资源,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方投入的改厕筹资模式,真正形成政府重视、部门协作、社会资助、全民参与的改厕氛围,力争今年完成全省确定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5%的目标任务。完善卫生厕所建、管、用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广粪便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等新技术,有效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五)落实控烟各项措施
认真履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加快推进我区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步伐,将控烟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测评体系,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发挥带头表率作用,模范遵守公共场所禁烟规定。广泛开展禁烟、控烟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烟草危害的正确认识,促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劝烟的社会风气。严格落实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的有关法律规定,将青少年作为吸烟预防干预的重点人群,努力减少新增吸烟人群。开展戒烟咨询热线和戒烟门诊等服务,提高戒烟干预能力。全面落实控烟各项措施,积极开展无烟机关、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无烟单位创建活动,努力营造无烟环境。
(六)广泛开展健康城市和卫生城镇创建活动
各乡镇、街道要将卫生城镇和健康村镇创建作为提高城镇综合管理水平的有效载体,促进城镇环境卫生面貌的改善。根据实际,科学合理制定创建省级卫生城镇和健康村镇的目标和实施方案,提倡量力而行勤俭创建,力求创建质量和实效,避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效推动示范乡镇(街道)、示范村(社区)工作,带动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营造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真正形成卫健、城建、生态、交通、农业、市场、公安等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康管理工作模式,加快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破解城镇卫生管理难题,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促进城镇各项综合指标和整体卫生水平全面进步。加强对卫生城镇和健康村镇创建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力争完成省、市确定的创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