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峪镇战斗纪念碑亭。
珍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米峪镇战斗真实照片。(资料图片)
米峪镇战斗胜利后,358旅张宗逊旅长作总结讲话。(资料图片)
图为米峪镇战斗纪念广场的八路军杀敌战斗群雕。 山西日报记者卢文艳摄
图为青山绿水环抱中的娄烦县城。
战地重访
米峪镇战斗
一九四〇年六月,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在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及张宗逊旅长、李井泉政委的指挥下,在现今娄烦县米峪镇乡一带一举歼灭侵华日军七百余人。这就是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和抗日战争史的著名的“米峪镇战斗”。
历史卡片
米峪镇战斗
1940年6月,日军对我晋西北根据地发动“夏季大扫荡”,日军村上大队孤军进入我根据地。八路军120师358旅抓住战机,在米峪镇歼敌700余人,缴获重机枪6挺、步枪150余支、子弹近万发、骡马80匹以及其他军用物资。这一仗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保卫了根据地,保卫了党中央。(山西日报记者整理)
吕梁山脉,横亘于三晋大地西侧,其连绵的峰峦宛如一道巍峨的屏障。在这片土地上,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85年前,娄烦县米峪镇乡曾爆发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八路军120师358旅将士们以弱胜强,歼灭骄横的日军村上大队700余人,用滚烫的鲜血和宝贵的生命,在晋西北抗战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如今,我们重访米峪镇战斗纪念地,不仅深情回望那段红色历史,更俯身凝望这片热土在新时代发生的沧桑巨变。
浴血鏖战 火攻残敌
1940年6月,日军向晋西北根据地发动了“夏季大扫荡”。日军派出华北方面军最精锐的村上大队为先遣军,从静乐县城出发,经娄烦镇、马家庄,翻过云顶山,进入交城山,企图袭击我八分区机关。八分区机关闻讯转移,日军村上大队扑空后,无奈原路返回。
八路军120师358旅张宗逊旅长和李井泉政委得此情报后,敏锐意识到战机来临,日军村上大队孤军进入我根据地,358旅完全有把握将其消灭。经过认真分析,他们果断制定作战方案,并向师部报告。贺龙师长与关向应政委当即批准,命令358旅所属716团、第四团、第二支队从临县、岚县一带火速南下。
6月17日凌晨,八路军358旅第四团一营行至现今米峪镇乡国练村与曹家掌村附近时,与日军村上大队遭遇,拉开了米峪镇战斗序幕。张宗逊、李井泉率领716团、第二支队和旅直属队随后赶到战场,投入战斗。至18日晚,大部分日军被消灭。此时,120师师部得到紧急情报,敌人的援军正闻讯赶来。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贺龙师长命令358旅撤出战斗,张宗逊、李井泉奉命带领部队转移,只留下第四团继续消灭残敌。
“最后,几十个敌人龟缩在国练村程家大院窑顶上的一幢木楼负隅顽抗。第四团三营九连三排排长徐进才爬上楼顶,掀开瓦片投手榴弹,日军疯狂向上扫射,徐进才壮烈牺牲,另一名战士也身负重伤。为尽快结束战斗,第四团政委杨秀山征得楼主同意,决定采用火攻。在战士和村民们共同努力下,熊熊大火瞬间吞噬了木楼,几十名日军也葬身火海。19日下午米峪镇战斗胜利结束。”娄烦县文史专家李国成说。
此役,八路军歼敌700余名,缴获重机枪6挺、步枪150多支、子弹近万发、骡马80匹以及其他军用物资。这场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抗日信心,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但胜利的背后是烈士们的热血和牺牲:八路军102名将士为国捐躯,永远长眠在娄烦的土地上。
丰碑永驻 精神永存
如今的米峪镇战斗纪念地,群山环抱,松柏苍翠,宁静而祥和。曾经弥漫的硝烟早已散去,成为一处令人敬仰的红色圣地。
米峪镇烈士纪念碑亭飞檐翘角、庄严肃穆。正中央屹立着开国上将张宗逊题写的“米峪镇战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花岗石主碑,字迹苍劲有力,仿佛在述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战斗岁月。四周,廖汉生、黄新廷、杨秀山等共和国将领为牺牲战友题词的碑石环绕而立。他们用真挚的文字,表达了对战友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纪念碑亭对面的纪念广场上,八路军指战员杀敌战斗群雕栩栩如生,群雕两侧,六面巨型红旗熠熠生辉。在战斗遗址程家大院,窑洞的砖墙上累累弹痕是历史的见证,无声地记录着当年战斗的激烈与残酷。
烈士陵园位于国练山上一个名为月亮峁的高高山梁上,这里既是当年战斗最惨烈的战场,也是掩埋牺牲烈士最多的地方。李国成回忆,40多年前,老人们曾向他讲述:“当年,月亮峁上牺牲的八路军战士躺了一大片,有的头颅被子弹打穿,有的身体被炮弹炸碎,有的与敌人死死抱在一起同归于尽……”那惨烈的场景,让人不忍回忆,却又深深铭记。后来,村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含泪将烈士们掩埋于此,月亮峁也被命名为“烈士岩”,成为后人缅怀先烈的圣地。
1995年7月,开国中将杨秀山将军重返娄烦县,感慨万千,题写了“米峪镇战斗纪念碑”碑名。同年,娄烦县向全县共产党员发出了“向革命先烈献一份敬意”的倡议,广大党员积极响应。1996年清明节,米峪镇战斗纪念碑在国练村初步建成并举行了揭幕仪式。
1997年清明节,在原文化部扶贫工作组的帮助下,米峪镇战斗烈士陵园在国练山上的烈士岩建成。同年10月,在八路军358旅改编部队的帮助下,米峪镇战斗纪念碑碑亭建成。
现在,米峪镇战斗纪念地已成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革命文物。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和学生前来瞻仰学习,接受红色教育的洗礼。
青山绿水 幸福家园
硝烟散尽,英雄忠魂守护着这片土地,也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如今,漫步在国练村,道路宽阔平坦、村庄整洁干净、人民安居乐业。娄烦县正全面建设绿色发展新高地、乡村振兴活力县、休闲康养度假区。
坚持擦亮生态名片。国家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佛堂坪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汾河上游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等建设稳步推进;全面加强13项“创森”和2项“三北”共计20余万亩营造林工程的验收管护;大力实施6.2万亩“三北”及省级黄河流域防护林屏障建设营造林任务。如今的娄烦,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
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马铃薯延链加工项目实施、生猪养殖项目推进,西红柿、糯玉米、火麻和食用菌特色产业持续壮大,让娄烦农业结构更加多元,产业链条更加完善。
在山西百草之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小小的麻仁被制作成火麻油、麻仁蛋白粉、火麻油凝胶等产品。
“我们在研发新产品的同时,也为火麻种植户带来了收益。今年,直接带动种植面积约2.8万亩,户均增收3270元,带动就业人员130余人。”山西百草之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建青说。
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新动能。娄烦县加快完成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和汾河湿地融合示范区建设以及云顶山康养旅居小镇建设。汾河湿地,美人蕉、黄花鸢尾、芦苇等植物随风摇曳,如一幅绿色画卷,与高君宇故居纪念馆相互呼应。
今年,娄烦县持续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投入巩固衔接资金2.4亿元以上,强化就业、产业增收举措,脱贫人口稳定务工1.6万人以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开展农村垃圾、污水、户厕等人居环境提升行动,高品质建设峰岭底村红色文旅基地,打造3个精品示范村和8个提档升级村。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干部,我亲眼见证了娄烦县这些年的巨大变化。这变化,不只是写在纸上的数据,更是刻在乡亲们脸上的笑容。”米峪镇乡组宣委员兰晓霞自豪地说。
英雄的忠魂永驻青山,红色的基因代代相传。娄烦这片红色沃土正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奋力谱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崭新篇章。(康石林 李志江)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铭记
让英雄赞歌传唱不息
“1940年6月19日,日军大部分被消灭,少数残敌钻进村民程学治的院子里,隐蔽在窑洞和楼房内负隅顽抗。第四团三营九连三排排长徐进才爬上楼顶,掀开瓦片向楼内投掷手榴弹。敌人疯狂持枪向上扫射,徐进才不幸壮烈牺牲。”8月11日,娄烦县文史专家李国成讲到此处,明显有些哽咽。
徐进才牺牲后,另一位战士也爬上楼顶扔手榴弹,又被敌人射中从高处摔下而身负重伤。
在这场战斗里,有100多名八路军指战员英勇牺牲,永远长眠在米峪镇的土地上。
米峪镇战斗是夏季反“扫荡”战役第一阶段中关键的一仗,也是120师主力回师晋西北后的首场歼灭战。此次战斗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根据地军民的士气。
娄烦县地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当年县里4万多人,每10人就有1人参加革命,进行过抗击日军的大小战斗500余次,有2000多位革命先烈长眠于此。
“骨灰不要保留,撒到湘鄂西(洪湖)和娄烦米峪镇战斗烈士陵园树下。”这是曾参加米峪镇战斗的杨秀山将军的遗愿。
2009年12月,米峪镇战斗纪念地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年来,前来凭吊、进行入党入团宣誓的人络绎不绝。大家用这样的方式缅怀革命先烈,汲取奋进力量。
山河日新,英雄不朽。6月19日,山西省爱国拥军促进会80多位会员齐聚于此,共同纪念米峪镇战斗胜利85周年。山西省最美退役军人孟宏志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在新时代,我们一定要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英雄赞歌传唱不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邓伟强)
赓续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8月11日,位于娄烦县米峪镇乡兴旺庄村的食用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一朵朵肥硕的黑木耳破袋而出,密密麻麻地长满了菌棒。旁边的木耳晾晒棚,村民们将刚采摘的鲜木耳均匀地铺开晾晒,为合作商准备优质干货。
娄烦县气候温差大、紫外线强,为菌类生长提供了独特的自然环境。近年来,经过前期调研、广泛了解市场需求,园区负责人张体会与兴旺庄村党委达成一致,选定发展种植周期短、投入少、回报快的食用菌种植产业。
“我们种植了20余万棒木耳,现已全部进入采摘期,木耳可采收多茬,将销往各地市场。”张体会介绍,园区规划总面积430亩,包括菌种研发、菌种培养、养菌车间、包装分拣、食用菌绿色有机种植示范基地等,主要生产羊肚菌、平菇、黑木耳等菌类。在此之前,羊肚菌已抢先上市,亩产量突破1000斤,每斤鲜菇售价35元至40元。
1940年米峪镇战斗时期,娄烦人民为部队送饭、送弹药、抬伤员,民兵战斗队与战士并肩作战。1997年,参加过米峪镇战斗的廖汉生、张宗逊、杨秀山三位开国将军在致娄烦老区人民的信中动情地写道:“一定能够把这块洒有鲜血的热土,建设得富裕起来。”
产业进村头,增收有奔头。如今兴旺庄村呈现一派崭新气象,宽敞的道路连着每家每户,室外活动场所和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2024年人均增收1044元以上。“每天都有40人到50人来这里干活,多时达到70人,既能赚钱还能照顾家里,我觉得是一份不错的工作。”兴旺庄村村民王美林边采摘边告诉记者。
“很快我们将引入立体种植架,让菌类住上‘高楼’,产量预计会增加到原来的6倍。”张体会说,园区还将推进以食用菌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发展,打造产学研农业园区,链接云顶山农文旅产业带,赋能乡村振兴。(卢文艳)
记者手记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在米峪镇战斗纪念地,“米峪镇战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3个鎏金大字格外醒目。
在国练村,程家楼米峪镇战斗遗址保存完好。遗址上弹坑、焦痕至今清晰可见。来到此处,脑海里会马上浮现出杀声震天、硝烟蔽日的惨烈战斗场面。
登上国练村西月亮峁的烈士陵园,八路军指战员的青石雕像静静矗立。仰望静默的雕像,不禁思考:我们该如何铭记英雄?
铭记英雄,他们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我们要永远牢记烈士们的牺牲和奉献,深入学习英雄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一定要铭记牺牲的100多名八路军指战员,讲好米峪镇战斗的故事,让更多人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李国成已记不清多少次讲解米峪镇战斗和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年过古稀的他依然语气铿锵。
米峪镇战斗纪念地不仅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更是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一位前来参观的大学生表示:“我们要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以先辈们为榜样,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铭记英雄,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传承精神。我们要深刻认识伟大抗战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讲好抗战故事,从光荣的革命传统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初心的力量、奋斗的力量,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邓伟强)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山西日报通讯员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