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同市云州区考察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时指出:“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这成为大同黄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五年来,大同市上下牢记嘱托、真抓实干,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特”“优”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融合为动力,坚持全政策链扶持、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发展思路,持续筑牢产业根基、贯通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影响、拓宽市场渠道、提升产业效益。小黄花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大产业、特优农业的名品牌、带动农民群众持续增收的“致富花”。

目前,大同市已成为全国黄花的重要主产区之一。2024年全市黄花种植面积稳定在26万亩,鲜黄花菜产量达13.6万吨,该市黄花全产业链总产值超40亿元。全市黄花生产专业合作社总数154个,加工龙头企业20多家。同时,依托国家级大同黄花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支持培育坊城新村黄花产业园、宜发同诚、云萱等黄花精深加工主体,开发出大同黄花的菜品、食品、饮品、功能食品、化妆品、文创产品六大系列130多种产品,主要有黄花饼、黄花酱、黄花脆、黄花茶、黄花煲仔饭、黄花牛奶、黄花啤酒、黄花面膜等。特别是在全国设立大同黄花直营店16家,带动“大同黄花”全方位、全链条实现产销两旺的好势头。(李强)

“种植”标准化 智能化

“一株变两株,两株变四株……我们的黄花种植规模逐年翻倍,原先五年进入旺采期,现在三年就能实现量采!”8月11日,大同市云州区的万亩黄花已进入最后的采摘期,晾晒之景比比皆是。“场地和日晒跟上的话,我们的产量还能再扩大!”周士庄镇黄花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王倾介绍,2024年,该联合社黄花种植基地达2899亩、冷库配套1500平方米、晾晒场棚超一万平方米……“强村”“富农”效果显著。

近年来,大同市狠抓黄花产业标准生产,制定《大同黄花标准体系(2023年版)》,出台12个标准,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流程各环节,建设黄花绿色有机标准化种植基地2万亩;制定《2024年大同市黄花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黄花重大病虫害区域防治处置率达90%以上。为有效对抗种植风险和价格波动,大同市还为黄花产业量身定制了包含“融资担保、种植加工、物流货运、价格指数”等全流程“一揽子”保险方案,提供“生产端、运输端、销售端”的全方位保障,形成黄花产业的保险全覆盖。

走进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一组组数据动态跳跃,显示着该区域的气象、土壤、空气及温度等各项指标,智能化的生产模式正在为黄花的健康生长“保驾护航”。据了解,该智慧平台以物联网智慧监测为核心,实现了对黄花生长全周期的数字化采集和可视化管理,推动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发展。

作为大同黄花重要产区,云州区2024年种植黄花的面积达17.8万亩,黄花全产业链产值达24亿元,研发各类黄花产品130余种,产业带动农民收入占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2023年到2024年,区里连续两年推出黄花滴灌补贴政策,对以联农益农合作社为主的规模化经营主体铺设滴灌予以补贴,极大地鼓舞了农户的种植信心。”王倾说。

而在大同全市,黄花的种植面积达26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40亿元,畅销京津沪深等优质市场。从“试着种”到“争着种”,黄花这朵“致富花”正不断为大同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动力。(李学林)

“加工”强龙头 延链条

8月11日,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东坪村文化广场上,早上刚从地里采摘的黄花,经过蒸熟杀青后,密密麻麻铺展在日光下。

“收购来的黄花一般经过分拣、清洗、蒸制、干燥(晾晒或烘干)、包装等工序,为了应对阴雨天等特殊天气,我们还搭建了黄花晾晒大棚并装备了黄花烘干机。”40岁的王美珍牵头成立的云州区美珍黄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包括东坪村在内的3个村1050亩土地进行了流转承包。每到七八月,东坪村的田间地头上远远望去总是绿色中一片金黄。

近年来,随着黄花专业合作社、黄花加工企业等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黄花种植户选择将地里采摘的鲜黄花直接出售。“黄花交由合作社和企业统一晾晒加工、统一管理,质量有了提升和保障。”大同市黄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安一平说。

在山西宜发同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产品陈列室内,黄花酱、黄花脆、黄花饼等黄花精深加工产品随处可见。“借助标准化生产车间,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我们的黄花产品种类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该公司运营总监盛云峰告诉记者,如今的大同黄花,种植面积稳步扩大,不仅鲜菜、干菜畅销全国,还拓展出六大系列130多种精深加工产品。在大同云州区花倾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同云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该市已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的黄花产业发展模式。

“以前,黄花在七八月采摘售卖之后,其生产周期即宣告结束。现代加工技术发展使得黄花生产周期从几个月延伸到一年。”安一平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大同市已形成大大小小各类黄花加工点100多处。

据了解,2024年黄花采摘期为6月20日到8月5日,共47天。云州区85个规模化种植经营主体最高峰用工数7836人,其中外省用工5696人,占比73%;全区共设置收购加工点86个,共加工干菜1.68万吨。(彭国强 赵一冉)

“销售”强品牌 拓销路

“今年是个好年景,1斤鲜菜3块5!现摘现卖,钱直接进口袋。”8月11日清晨6时许,云州区忘忧大道旁的路家庄村村口,村民刘伟弓腰倾筐,将带着露珠的鲜黄花倾入收购箱,这已是他当日早上送来的第三批鲜黄花。这是大同黄花产销两旺的缩影。

云州区黄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一鑫表示,2024年,云州区鲜黄花总产量12.6万吨,全产业链产值24亿元。近年来,依托“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的强劲赋能,全市黄花鲜、干菜销售持续向好,形成从地头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

“销路根本不愁,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的经销商都主动上门来收。”云州区振新黄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新宇告诉记者,去年收了100吨,今年预计170吨;不光产量增,价格也俏,干菜1斤能到27元。他们的优质干黄花菜发往全国,主要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

从“背麻袋跑全国”到“坐家里接订单”,下榆涧村村民杨军自2017年经销黄花以来,已成为带动一方产业的专职“黄花经纪人”。最令他振奋的是,村里已有近30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全村黄花经纪人达80多人。年轻人带回新思维,小农户对接大市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在品牌升级的浪潮中,黄花的“包装蝶变”尤为亮眼。曾经包在粗麻布袋里的“大宗农产品”,如今已迭代为包装精致的“特色伴手礼”,不仅提升了黄花产品的溢价空间,更通过标准化、品牌化的呈现,成为传递大同地域特色的文化载体。

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大同黄花”系列产品成为客商关注焦点。京沪渝等地的专场推介会,让黄花进一步走进大型商超、电商平台,与多家企业达成深度合作。“大同黄花推介官”活跃于线上线下,宣传范围不断扩大。

从“一朵黄花”到“一路生花”,“大同黄花”品牌影响力的提升直接带动了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已在全国布局16家黄花直营店,同时深耕电商领域,搭建起多元线上销售网络。云州区着力培育18个电商社群,孵化200多名电商创业人才,带动354家店铺活跃运营,39款黄花产品入驻贡天下、供销e家等电商平台。海外市场同样收获颇丰,大同黄花出口至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地,这朵孕育于雁北田野的金色之花正绽放出更大的产业价值。(李强)

黄花产业旺 带动百业兴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从田间地头到城市餐桌,从单一种植到多元产业,大同黄花正以蓬勃之姿,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诠释着“小黄花,大产业”的深刻内涵。

五年来,大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积极探索黄花产业发展新路径,在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下足功夫,实现了黄花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有到优的华丽转身。

“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离不开抓科技研发、抓标准生产。该市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10个协同研究中心,取得了9项专利,研发了15款新产品,培育了5个黄花新品种。同时,制定的《大同黄花标准体系(2023年版)》,出台了12个标准,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流程各环节;《2024年大同市黄花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使黄花重大病虫害区域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建成的山西省黄花及其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更是为产业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在种植端,能使全市黄花种植面积稳定在26万亩,成为单体面积全国最大,拥有多个万亩黄花片区,实属不易。云州区作为核心产区,在科技的“指挥”下,田间管理也越来越智能。我们欣喜地看到,云州区从入选国家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到综合利用5G物联网等技术,精心打造智慧黄花项目,不仅有了土壤—作物—环境—病虫害智能感知的“四情”农田生产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还通过无线感知技术实现了现代农业对土壤墒情、农田气象、作物长势和病虫害信息的实时、长期数字化采集与可视化管理。

让小黄花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不仅种植有规模,加工更是关键。大同围绕黄花做足深加工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从最初的干黄花,到如今已开发出菜品、食品、饮品、功能食品、化妆品、文创产品六大系列130多种黄花产品。我们看到:山西宜发同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黄花啤酒,将黄花精华与啤酒风味完美融合,备受市场青睐;黄花酱、黄花即食菜等产品,凭借独特的口感和便捷的食用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

而产业链条的延伸,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目前,大同培育出坊城产业、宜发同诚、大同三利等41个黄花加工及商贸企业,其中精深加工企业17家,7家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生产工艺,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黄花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好产品还需好销路。大同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线上,借助电商平台,黄花产品畅销全国;线下,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16家大同黄花直营店,与首农、二商等企业合作,将黄花产品摆上了更多城市的货架。同时,通过参加各类展销会,大同黄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不仅登上神舟十四号,还摆上第十九届亚运会餐桌,甚至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黄花产业的发展,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还带动了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每到黄花盛开的季节,云州区的忘忧小镇、火山黄花田园综合体等地便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游客们在欣赏黄花美景的同时,还能体验采摘乐趣,品尝黄花美食,感受独特的黄花文化。2025黄花产业发展大会上,数字人“花木兰”的亮相,更是为黄花产业注入了科技与文化的新活力,让古老的黄花产业焕发出新的魅力。

以黄花为引领,大同正围绕农业“特”“优”做文章,不断挖掘特色产业潜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田间到舌尖,从产业到文化,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赵志成)

特写1 大同市云州区:一朵花带动全域兴

8月15日,大同市云州区忘忧大道两侧,金灿灿的黄花随风摇曳,与远处黛青火山、湛蓝晴空相映成趣。一支9人骑行队伍穿行其中,领队的市民何建伟单脚撑地、举起手机感叹:“就像闯进了莫奈的画里,真漂亮。”这条全长14公里的特色景观带,不仅成为当地热门打卡地,更是一条融合黄花种植、研学旅游、产业创新的乡村发展动脉。

一路骑行,驶入唐家堡村黄花小镇,灰墙黛瓦的仿古式建筑映入眼帘。屋檐下、墙面上,黄花元素巧妙融入传统设计。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内,来参加研学课程的小学生们正围在农技员身旁,好奇地观察着黄花植株。

小镇街巷间,游客熙熙攘攘。大威皇黄花饼店内,饼香扑鼻,游客王皎女士咬了一口,连连点头:“酥脆香甜,真特别。”附近的云尚萱直营店里,黄花酱、黄花茶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店员何小丽表示:“我们的黄花产品线上线下都卖得不错,在小镇开店也是希望借文旅‘东风’进一步推介黄花品牌。”

自2023年建成以来,黄花小镇已成为融合黄花文化元素,打造集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街区。唐家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威表示,如今,该村已成为周边热门旅游目的地,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

不远处,新建的玻璃栈道上,几个孩子兴奋地跑来跑去,云朵水岸边的戏水设施和秋千架传来阵阵欢笑声。35岁的李毅和合作伙伴正在装修小酒馆,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游客来了不仅能赏花,还能小酌一杯,感受乡村慢生活。”

近年来,云州区充分挖掘黄花旅游潜质资源,建成火山天路、忘忧农场、大同火山群景区、贺店民宿村、于家寨乡村度假村等以黄花为媒介的休闲旅游线路。

从“忘忧草”到“致富花”,大同正以文旅为媒、产业为基,绘就“一朵花带动全域兴”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李强 滕文静)

特写2 大同市云州区忘忧农场:为游客定制“黄花记忆”

采摘黄花、骑行拍照、打卡留念……8月11日,大同市云州区的忘忧农场,一望无际的黄花随风而动、花香四溢,不时传来游客们的欢声笑语。

忘忧农场成立于2017年,经过几年的发展,以黄花为核心,现已成为一个集精品种植、科技研发、产品销售、研学旅游、休闲度假及健康养生于一体的综合基地。“在这里,不仅有萱草(黄花)研究基地、观赏性萱草种苗基地,还有黄花文化馆、加工厂,几乎包含了黄花从生长到应用的全过程。”创始人段亚萍说。

“我们熟知的黄花是萱草的一种,萱草也叫‘忘忧草’……”置身在忘忧农场内的黄花博物馆,游客们或侧耳倾听、或拍照留念、或互动体验,场馆内一片热闹之景。在一块被称为中国萱草界“数字百科全书”的智能互动屏前,不少游客正在点击感兴趣的萱草图片,了解各种各样的萱草品种及特点。

“现在是暑假,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这儿一待就是一天,寓教于乐,孩子们不知不觉就学到了很多。”讲解员宋美霞一边说,一边展示该馆文化区的内容。只见她翻动一块印有武则天画像的标牌,标牌下随即出现了一代女皇用黄花养颜的历史记载。

临近中午,游客纷纷往农场的食堂涌去,厨师们精心打造的“黄花宴”触动着每个人的味蕾。黄花烩菜、黄花烧卖、羊肉黄花包……一道道以黄花为食材的佳肴与农田上的黄花遥相呼应,为每一位游客打造着专属的黄花记忆。

从北魏宫廷的“忘忧草”到今日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8年间,忘忧农场以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勾勒出一道关于黄花的好风景,展示出大同黄花的无限可能。(李学林 丁漫)

特写3 大同三利集团农业有限公司:“金毯”晒出金针香

8月11日,清晨的阳光刚刚从地平线露头,大同市云州区西坪镇东紫峰村大同三利集团农业有限公司基地厂区内,一辆辆满载黄花的运输车缓缓驶入,已是一片热闹景象。工人们一筐一筐地将收购来的黄花送入手拣流水线进行初次分拣,鲜黄花随后进入1℃保鲜冷库。

大同三利集团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大同市云州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占地规模达813亩,总投资2.51亿元。近年来,随着当地黄花产业发展,该公司已成为一家以黄花菜为主,集优质杂粮种植、收购、加工、分装、销售、研发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元农业企业。

“收购来的黄花一般会经过筛拣、蒸制、天然晾晒等工序。”该公司总经理庞乃军告诉记者,天然晾晒的黄花更能保持它自身的营养价值和色泽,加工后的黄花干菜人们习惯叫作“金针菜”。在占地90多亩的晾晒场上,黄花薄薄地铺展开来,远远望去水泥地面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金黄的地毯。

在黄花储存区,一堆堆经过天然晾晒的黄花堆足有一人多高,带着不同口音的工人师傅们用竹叉翻动归置。“每年七八月黄花采摘收购期,我都会从河南周口老家来这边打工,包吃包住,每天还有180元的收入。”今年52岁的薛俊说,像他一样利用农闲来的打工者有120余人,多来自山东、河南等省份。

目前,这一基地单日可储存鲜黄花菜500吨,拥有黄花烘干车间6座,可实现黄花鲜菜日加工100吨,已发展为全国十强黄花菜、杂粮优质供应商。该公司跻身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黄花车间还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彭国强 赵一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