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三兔,1965年生,家住吕梁市离石区交通路。在中越战争期间,他从锻工做到了炊事班。现年54岁的他回忆道:“起初当兵是家里生活贫困,家中姐妹弟兄四个人,16岁那年我萌生了当兵的想法。”1983年初,辛三兔怀揣对军人的崇敬和军营的向往,他毅然参军跟随部队到了新兵训练营。“在河北邢台开始了军旅生涯,满三年之后正当退伍时,部队接到中央命令,让我们这些有经验的老兵去参加中越战争,于是1986年从邢台出发到了云南。”

  从1986年参军到1989年转业退伍,辛三兔先后担任所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后勤部的步兵、七十九师军械修理所的锻工及班长。战争结束回到军部后,他于1989年转业返乡。

  2018年10月10日,在老人工作的滨河街道办事处,辛三兔与记者分享了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很多事件在期间发生,战友们在前线的猫耳洞里死守,在被越军包围的情况下带领战士正面突围……这一个个宛如电影剧情的战争故事,从一个体格清瘦,说起话来温言细语,文质彬彬的中年人口中讲出来,让人几乎有些不敢相信。

  在部队里,辛三兔先后做过充电工、锻工、炊事兵等许多不同种类的兵种。在当兵的几年勤学苦练中,辛三兔综合作战意识得到很大提高,他的职位也提升到班长,成为军营里的做饭一把“好手”。“我是炊事班专业做饭的,炊事班的士兵厨艺好的就做饭做菜,厨艺差的就是打下手,做一些洗菜和切菜之类的活。在中越战争前期,我军后勤部队带有粮食,蔬菜,肉类等食物,前线的战士和越军打仗,炊事班的士兵就在前线后面做饭。当炊事班的士兵把饭做好之后,前线战斗的士兵们就分批吃饭。”辛三兔说。

  清晨,天还没亮,一群战士向炊事班走去……每个清晨都是这样,炊事兵辛三兔和战友们需要保障100余名官兵的伙食,如果稍有拖延,就会直接影响部队正常开饭。伙食连着战斗力,一顿好饭对于官兵来说很重要,所以辛三兔要准备得格外用心。从洗菜、切菜,到热油、入锅,再到翻炒、反复调味,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为了让大家一看就有食欲,每道菜出锅上桌前,他还要用黄瓜、胡萝卜、香菜和土豆等制作精美摆盘,做到色香味俱全。开饭时,看着大家细细品尝自己烹调的菜肴时,他总会暗自微笑,那笑纹一直从嘴角泛入心里。

  和辛三兔熟悉的老兵都知道,刚来时,他经常因为把菜炒砸而受批评。后来,不管啥菜到他手里都能摇身一变成“佳肴”。一名合格的炊事兵需要具备哪些特质?辛三兔有自己的认识。在他看来,把饭菜做好是基本功,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真心真意去服务官兵。只有他自己清楚,这变化的背后有多少鲜为人知的付出和努力。辛三兔说:“只要用心,转变不难,我就要保证每顿饭的可口,每位战友能吃饱。”听着云淡风轻,但做到既满足战友们的营养需求,又吃得欢喜、开心,哪有那么容易。

  战火纷飞的战场,每时每刻都在紧张的气氛中,对越作战时,因兵种和分工不同,队伍之间须紧密配合作战,虽然我们在后方,但和前方战友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常常一听说前方战事情况,心就悬在半空。辛三兔在忆述身处前线战友的情况时说:“在中越战争中我军的主要干粮是罐头。我军吃的罐头种类有很多,最为常见的有肉类,水果类,蔬菜类,可以让战士们吃到自己喜欢的口味。我军在前线和越军打仗的时候,中越边境地区有很多老百姓给我军送来大量水果,战士们每天都可以吃到新鲜的水果。

  1988年,辛三兔被授予三等功称号。退伍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乡的信念如同当初选择参军时一样坚定,他毅然决定退伍回家。“身为父母的儿子,我觉得家中的父母更需要我照顾。”

  1989年,辛三兔返乡回到离石,被分到了离石电厂,只工作两个月之后,单位便休假,自己又经历了打工、创业,不管身处何时何地,辛三兔都把那段刻骨铭心的战争岁月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同事听,也给予年轻的他们悉心教导。如今,的他又在滨河街道办事处“谋”了一份职,他说,自己是闲不下来的人,找份事来做生活才有规律。王燕华